文/安徽 张帮俊
每年的12月13日,怀着沉痛的心情,我们又聚在一起,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共同缅怀30多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冤魂,共同回忆那段惨痛耻辱的历史。
那一排排摆放着的花圈,黑夜中亮起的烛光中,那和平钟清脆的撞钟声,那回响在耳边的警报鸣笛声里,寄托着哀思,升腾起怀念,祈祷着和平之愿。
当警报长鸣时,做为一个中国人,在那一刻,会显得格外痛楚。这声音穿越长空,阵痛耳膜、震撼人心。这是历史的声音,它在向我们诉说那一段耻辱的往事。让我们时刻不能忘却这段痛心的记忆。今天的警报声是一种警示,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体会半多个世纪前那血与火的气息。
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变成了一座人间地域,也成为南京人的梦魇。从这天开始,南京就成了杀戮场,日军利用令人发指的屠杀来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杀人手段不忍睹视,30多万同胞惨遭杀害。杀我同胞、奸我姐妹,无恶不作,罄竹难书。日本鬼子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随意虐之。犯下了如此滔天罪行,可是,日军还极力掩盖,毁尸灭迹。时至今日,日本仍狡辩,诬蔑、抹杀,诋毁,不承认,不敢面对。可历史是真实的记录者,历史记录了他们所犯下的罪恶,罪证如山,容不得他们翻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又有110个死难者的名字被刻上。这是日军罪行证据的新证。这一个个名字背后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那些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后熄灭,那每隔12秒的水滴声,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每每看到这,做为一个中国人,岂能不震撼、痛心!这些历史的记念,也是为了更好地铭记。
铭记历史,是记住耻辱。在国破山河泪的年代,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中华,却被一个岛国,蕞尔小邦所肆意欺辱。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落后就要挨打”的警言依旧振聋发聩。有着抗敌守土之责的军人,却不战死在与敌拼杀的战场上,却放下武器被随意杀戮,这是中国军人的耻辱。知耻后勇,奋发图强,复兴中华,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国家、军民共同的信念与奋斗目标。唯有如此,悲剧才不会重演,灾难才不会重复。
铭记,是不忘感恩。在南京失陷血与火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正义的外国人,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二十多万南京人免遭毒手,用相机记录日军的罪恶。拉贝、魏特琳、马吉,他们成为苦难南京人的守护神,恐怖黑暗中亮起的一缕光亮。彰业着人性的良知与伟大。这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做为中国人,特别是南京人更不能忘记。
也正是南京大屠杀,让中国人真切地认识了日本鬼子虚伪、欺骗、残暴的嘴脸与“亡国灭种”的野心。从此,中国人团结起来,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爆发。各党、各派、全国各族人民,亿万中国人一条心,同仇敌忾,用生命与鲜血捍卫民族尊严。正是怀着“为国死忠、为国死战”的信念,抗战军人们用血肉之驱筑就了一道道钢铁长城,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壮丽史诗。正是依靠民族团结精神,巨大的牺牲精神才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纪念公祭,是缅怀过去,抚慰民心,顺应民意。是以史为鉴,倡导和平。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对于新时期的中国人来说,“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更应成为铿锵有力地誓言,脚踏实地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