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到假期,各类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有的是在职老师偷偷摸摸办的,有的是社会办的,更有甚者是连初中就没读完的卖菜大嫂也改行办起了辅导班。校外辅导班犹如一块“唐曾肉”,利益的驱动使补课市场乱象丛生。
俗话说,有需要才有市场,存在即为合理。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教材容量也相应加大,学生周六周日放假时间多了,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减少。“唯有上好学才能有出路”的心理促使家长掏腰包,希望子女学习能“多多益善”,弱科通过补课得到提高。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原本“上大学找出路”的想法变成了“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出路”,对学习成绩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差的固然需要补习,成绩好的也不惜费钱参加辅导班,以求"锦上添花″。尽管学生本人假期未必愿意上补习班,但迫于家长、社会压力,也只好硬着头皮上。
有个别教师"课上不讲课外讲",有些教学内容,教者蜻蜓点水,学者囫囵吞枣,学的不深不透,基础不扎实,只好利用假日、假期额外“开灶”教育。《工人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暑假培训现象透析,教育也需“放慢脚步”》的文章。文章说,调查发现,超前学习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假期的必修课,其实旧课有欠账,新课也听不明白。
辅导班的乱象,一是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二是补课安全保障差,办学环境、条件受限,容易引发不安全因素。三是有的教师热衷于校外办班,看重的是高额的补课费,对学生的补习效果却不负责。同时,忙于经营辅导班,本职工作容易受影响,校内授课质量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各种补习班盛行,给学生选择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中也容易滋生攀比和依赖心理。
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应该全面了解补课的需要,正视补课的存在,加强对教师、家长、学生引领和教育的同时,及时调整策略,制定相关措施,变堵为导,引导补课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