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王宽荣
元旦在我们苏北灌云县地区称为阳历年。童年里的阳历年没有给我留下回忆,那时候,阳历年是啥意思也不懂,大人们没把它当做年,一如平常,孩子也没礼物,所以这节日感觉离我们太远,谁也没当回事。
关心阳历年的时候,我已经出去上学了。在学校,大家都叫“元旦”。元旦放假一天,我很高兴。学校处在江南,元旦正好出去周边转转。记得那一年的元旦,我去了沈万三的家乡,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周庄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水波荡漾,桨声悠扬,它宛如附在水中的睡莲,灵动美丽。早晨,跟着船娘,静静地行驶在江南的水乡里,欣赏着眼前古朴的风景,感慨万千;周庄的桥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它们保持着元、明、清时期的模样,静静伫立在过往的岁月里,旁观着眼前发生的一幕幕历史风云……畅游完毕,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何为“元旦?”
查阅资料,我才知道元旦大有说法。“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元旦是指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有现存文献记载出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直至汉武帝,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台湾省。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台湾省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台湾省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在了解了元旦的来龙去脉后,我把我的结婚之日定在了22年前的元旦。以期望新生活有新的开始。那一年,迎亲队伍从几百里外的小城来到了我的家乡,小村里奔走相告,亲戚捧出鞭炮,那“啪啪”的震天声响彻村前村后,热情的小村人用憨厚的笑容、美好的祝福欢迎远道而来的新姑爷,一顿丰盛的午饭过后,爸妈依依不舍送走了他们心爱的小棉袄,笑意里含着眼泪在身后挥手。从此,伴随着每个元旦的来临,我都会去看父母,陪伴他们开始新的一年。
时光如流水,一晃,我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外出读大学了,前两天,他打来电话:“妈,元旦节快到了,学校放假,我会回来陪你们的。”